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楊潔
激動人心!根據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辦公室消息,6月23日9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斗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暨北斗三號***后一顆全球組網衛星,至此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完成。
據介紹,在經過一系列在軌測試入網后,我國將進行北斗全系統聯調聯試,在確保系統運行穩定可靠、性能指標優異基礎上,擇機面向用戶提供全天時、*、高精度全球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以及星基增強、短報文通信、*單點定位等特色服務。
二十年磨一劍
北斗系統今天的高光時刻背后是幾代北斗人的不懈努力。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此前介紹,北斗系統用20多年時間走過了國外衛星導航系統40年的發展道路,創造了世界衛星導航發展的奇跡。尤其是北斗全球系統的建設,用兩年的時間,實現了高密度發射組網,而且連戰連捷,是*的“中國速度”。
20多年間,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共組織了44次北斗發射任務,利用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先后將4顆北斗一號試驗衛星、55顆北斗二號和北斗三號組網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任務成功率100%。特別是2017年開啟全球組網以來,兩年半時間高密度執行18次發射任務。
北斗系統***早的想法在80年代已經提出。1983年,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的奠基人陳芳允院士就提出了“雙星定位系統”的設想,陳芳允院士也是我國863計劃的發起人之一。1994年,北斗導航系統正式立項。
2000年,發射2顆地球靜止軌道(GEO)衛星,北斗一號系統建成并投入使用。
2004年,北斗二號系統建設啟動。北斗二號創新構建了中高軌混合星座架構,到2012年,完成了14顆衛星的發射組網。
2009年,北斗三號系統建設啟動。到2020年,完成30顆衛星發射組網,***建成北斗三號系統。
這是我國迄今為止規模***大、覆蓋范圍***廣、服務性能***高、與百姓生活關聯***緊密的巨型復雜航天系統,也是我國***個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務的重大空間基礎設施。
除了詮釋“中國速度”外,北斗系統集導航定位授時、星基增強以及*定位于一體,再加上地基增強等多種功能,可實現實時的米級、分米級、厘米級導航定位增強服務能力,提供“中國精度”。
北斗系統,與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NASS)和歐盟伽利略定位系統(Galileo)為聯合國衛星導航委員會認定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四大核心供應商。
根據國泰君安研究,目前,美國的GPS系統***全球,但北斗系統正在逐步趕超。單從定位精度來看,北斗系統在全球范圍內民用定位精度在10米以內,亞太地區精度在5米以內,在增強系統加持下精度可達1米,遠遠優于GPS全球定位均在10米以內的精度水平;測速與授時精度方面,北斗三號也可與GPS全球授時精度持平。此外,北斗系統通導結合的發展特色為全世界***。
助推產業應用新一輪發展
北斗系統的***建成,意味著北斗系統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將為我國衛星導航產業新一輪發展提供重大推動力;也意味著北斗全球服務的功能和性能將進一步提升,北斗應用的規?;?、產業化和國際化也將更上一層樓。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秘書長張全德介紹,2020年北斗全球系統***建成之際,北斗將面向全球用戶提供七大服務,在中國及周邊地區所提供的星基增強、地基增強、*單點定位等服務將為北斗高精度的泛在化應用奠定堅實基礎。而短報文與移動通信的結合,也將有望使短報文應用在手機市場有所突破,開啟大眾規模化應用之門。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辦公室消息,目前,北斗的服務由北斗二號系統和北斗三號系統共同提供,2020年后將平穩過渡到以北斗三號系統為主提供。下一步的計劃是到2035年,建設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國家綜合時空體系。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上個月發布的《2020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19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到將近3450億元,較2018年增長14.4%,預計2020年產業總體產值將超過4000億元。
北斗應用正在邁向“標配化”發展的新階段。目前,國內外主流芯片廠商已推出兼容北斗的通導一體化芯片,智能手機已成為衛星導航系統***主要的應用領域之一。截至2019年三季度,在中國市場申請入網的手機有400余款具有定位功能,其中支持北斗定位的近300款。
截至2019年底,國產北斗兼容型芯片及模塊銷量已突破1億片,含智能手機在內采用北斗兼容芯片的終端產品社會總保有量已超過7億臺/套。
“北斗+”和“+北斗”應用也深入推進,近幾年來,北斗已經深入融合到許多產業的轉型升級發展之中,主要集中于交通運輸、電力應用、農業、測量測繪、市政管理等領域。《白皮書》介紹,由衛星導航衍生帶動形成的關聯產值保持較高速度增長,達到2284億元,有力支撐了行業總體經濟效益的進一步提升。
北斗標準在各行業的國際化也正在順利推進。國泰君安分析師介紹,北斗標準的國際化正逐步滲透到民航、海事、移動通信、船載設備、電力等細分領域,并細化落實。2019年,北斗國家標準和專項標準陸續發布,并已經走向國際。例如,北斗全球信號技術指標基本完成驗證,預計于2020年可進入國際民航組織標準;支持北斗三號新信號的***5G移動通信國際標準成功立項;北斗中軌搜救載荷相關標準文件制定和入網測試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北斗船載終端檢測標準通過了國際電工委員會審議。
產業鏈成績不俗
根據《白皮書》,北斗三號衛星部組件已實現了100%國產化,衛星核心的元器件也全部實現國產化。我國實現了衛星導航基礎產品(天線、芯片、板卡、接收機)完整的產業鏈,多家產業鏈公司已取得不俗成績。
據了解,司南導航、北斗星通等公司占據高精度芯片市場的較大市場份額;接收機制造的廠商如中海達、華測導航都已在產品中推廣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板卡;天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被北斗星通子公司華信天線壟斷;海格通信北斗三號全球信號多模多頻射頻芯片在用戶實物比測中成績***,實現北斗三號全球信號多模多頻基帶a芯片率先一次性流片成功。
此外,中國長城、中國衛星、四維圖新、合眾思壯、航天科技等公司也均涉及北斗業務。
不少公司均在互動平臺公開表示北斗組網成功將帶來積*影響,將進一步完善產品、賦能行業等。